搜索 解放軍報

行走高原,路在何方

來源:中國軍網-解放軍報 作者:彭小明 責任編輯:郭妍菲
2023-02-27 07:31:23

行走高原,路在何方

■彭小明

邊關原來沒有路

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趕路,路盤旋山間,山巍峨綿亙。

巡邏車上按圖索“路”,是行走高原必備技能。置身茫茫雪海,常有人問,路在何方,路為何名?有多高、多遠、多艱險?是幾縱、幾橫、幾岔口?

狂風卷著雪粒,路牌被風雪湮沒。汽車碾冰前進,駕駛員是位老高原:“高原的路,無名也有名。因為路的盡頭,總有哨所,有堅守,有軍人,這些無名的天路,也就有了相同的內涵?!?/p>

人在路上走,心在圖上游。

或許因為大腦長時間缺氧,山的名字也難記。這些“音近聲似”的山名,似乎很容易混淆。索性不急于求成,安安穩穩坐在車里,望著窗外的山形地貌,一條條邊防通道,自由自在的羊群……一路所見皆美。

蹚過“風吹雪”“涎流冰”,路的盡頭,一座哨所屹立山巔。攀上哨所,戰士在寒風中站哨?!澳愕哪樅褪侄純黾t了,冷不冷?”“習慣了?!边B續3次,戰士勸我們離開風口。

戰士叫管振弘,在哨所守了7年?!拔遗隳阋黄鹫?0分鐘崗吧?!惫P者話音剛落,抬頭就看到管振弘烏紅的雙眼噙滿淚水。

風吹過哨位,旁邊一塊石頭上,“英雄路”三個大字鐫刻其上。

管振弘滿懷豪情地介紹,從這里到哨樓的路,短短數百米,多達十道拐,每次爬坡上哨都是對體力、意志的考驗,久而久之,便勒石記之為“英雄路”。

這本來是一條沒有名字的路。如今,盡管軍車掛上四驅,可以直達哨樓了,“英雄路”的名字已然刻進了官兵的靈魂血脈。

邊關的路,不都是如此嗎?

這些路是進藏先遣連走出來的,是革命先烈鮮血浸潤過的,更是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用青春守出來的。邊關原本沒有路,軍人用雙腳走出來,便成了路;邊關的路原本沒有名,因為守望高原的英雄,就有了名。

高原的橋,常用與英雄有關的名字:紅軍橋、祥榕橋、焯冉橋、思遠橋;還有以英雄的故鄉來命名的兩當橋、屏南橋、漯河橋、延津橋。

一條條路、一座座橋,見證一代代軍人萬里赴戎機。今天,我們乘車通過高原的路、高原的橋,內心總會激蕩一股英雄氣。

家在北京的副連長楊勇,堅守高原多年。每次休假回家,他說,已經不習慣家鄉的暖冬和繁華,不適應城市的節奏。藏南某哨所,終年濃霧籠罩,陽光難得一見,戰士們說,守衛大好河山,陽光寫在臉上,更照耀在心里。新兵第一次上高原,一位大學生士兵在發言中說:“沒來過高原,不知道高原苦;沒離開過家,不知道父母恩情深;沒擔當過責任,不知道成長須經千錘百煉……”

守望高原,英雄無悔。他們是兒子,是丈夫,是父親,他們本可以與父母膝下承歡,與愛人牽手散步,但他們選擇了堅守高原。多么平凡,又多么崇高,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。

迎風踏雪去鑿冰

初春,雪山腳下的某邊防哨所,寒風卷著雪粒吹來。

遠處,10多名扛著白色袋子的戰士,正排著隊奮力前行。身旁的連隊軍醫解釋道,這是戰士們鑿冰歸來——冰是他們的“戰利品”。

原來,白色袋子里裝的是冰塊。帶隊的二級上士王斌,入伍已10多個年頭,剛到哨所不久,老班長就告訴他一句話:鑿冰為了取水,取水就得鑿冰。

“飲用水是從山下運來的,其他用水就得靠鑿冰解決?!边B長雄秋才仁說,冬天距這里最近的自然水源也在百里開外,山高路遠坑深,并且那里的水礦物質超標,所以我們只能就近鑿冰化水,以解用水之需。

那天,當王斌帶著新兵,攜著鍬鎬和塑料袋往雪山腳下的冰河走去時,新兵們一臉茫然。他們不知道,夏天河水清澈無比,戰士們從這里打水沖涼,好不愜意。新兵上山就是冬天了,鑿冰是他們必須學會的技能。

顯然,家在南方的新兵有點歡喜。幾鎬下去,冰塊上就有了一堆冰碴,結果沒得表揚反而挨了批。

鑿冰不能使蠻力。戴上手套,這兒一鎬那兒一鍬,四四方方的冰塊就取了出來,像極了豆腐塊。大家學著班長的樣子,一會兒就滿載而歸。

融冰有兩種辦法。一種是放在電暖氣片旁融化,需要大半天時間。另一種就是放進鍋里煮冰,一小時左右就能洗臉、刷牙、泡個熱水腳。當然洗衣服也得靠冰融化的水,倒進洗衣機清洗,這是他們特有的“半自動洗衣”模式。

和洗漱用水一樣,山下運來的飲用水也需要融冰。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天氣,純凈水早已凍成冰塊。炊事班做飯,先得融冰淘米,然后在開口鍋里煮到用手指能捏出米的軟度后,再用高壓鍋壓。洗菜最后一遍,也需要融化純凈水。

鑿冰和融冰,成為這個哨所官兵的一項任務。每年千里冰封時,他們每天都要鑿一次冰。而被他們鑿冰的冰河,待到雪山融化,又將恢復如初,川流不息。

原來,在高原有些路未必是有形的。那是英雄的邊防戰士,在艱辛中闖出來的一條條生路。

揄拍手机视频在线